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的时期。秦国逐鹿中原五百五十载,最终吞并了六国,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建立了秦朝。然而秦朝的寿命是短暂的,仅仅持续了十四年就灭亡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仿佛昙花一现。
都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是上下五千年,如此短命的王朝本不该剥夺人们过多的眼球,但恰恰是这个存活十余年的秦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嬴政也更是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就在嬴政死后,这个庞大的帝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赵高的手中轰然倒塌,令人措手不及。那么一世英名的嬴政为何不在临终前除掉赵高来稳定动荡的局势呢,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沙丘之变的始作俑者,指鹿为马的幕后导演----赵高。

赵高,嬴姓,赵氏。从这个姓氏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和皇室有着血缘关系的。赵高的父亲因违反法律被处以宫刑,母亲随后改嫁。古人判罚宫刑的目的是不希望这个人在世间留有后代,因此,赵高也自然被迫阉割,在宫中服役,这样压抑的生活对还是一个孩子的赵高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毕竟有皇室的背景在,从小也接受到了不错的教育,加上赵高平时经常被人看不起,所以内心也有着一股拼劲儿和冲劲儿,因此在学习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能写得一手好书法。赵高深知这个时期的秦国正在秉持着法家治国的思想,因此对法律条文深入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秦王的赏识。
赵高做事细心,处处留意秦王的生活习惯,随时随地学习律令简册,韬光养晦,终于被秦王发现任命为中东府令,掌管车辆和印信,虽然地位不高,但是所管理的内容能够直接接触到国家机密。秦始皇喜欢出巡,赵高综合各国车驾特点,设计了极其宏大的阵势,令嬴政十分高兴,公元前221年,嬴政为统一文字,让李斯写下《仓颉篇》,赵高写下《爱历篇》,胡毋敬写下《博学篇》,作为范本,颁行全国,一个宦官能够和丞相,太史令相提并论,足见此时的赵高还是很有水平的。
然而权利的不断扩张也会使一个人变得飘飘然起来,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从人下人的身份走出来的赵高来说,他开始仗着嬴政对自己的宠爱结党营私,贪污腐败,嬴政非常生气,把赵高交由上卿蒙毅审理,蒙毅秉公执法判了赵高死刑,最后通告嬴政的时候,嬴政的气已经消的差不多了,想到赵高多少次曾为自己出生入死,办事认真细心,最终决定还是算了,给他下了赦书,官复原职,但这也致使赵高和蒙氏家族结下了死仇。赵高逐渐在心里有了自己的算盘,若始皇帝驾崩,蒙氏掌权,自己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必须要趁着现在提前为自己的未来铺垫好一条平坦的大路,于是他开始对嬴政的十几个儿子进行考察,最终选择了第十八子胡亥,这也意味着赵高正式参与朝廷的政治斗争。
赵高从此想尽各种办法取得胡亥信任,并通过自己的本领成为了胡亥的授课老师,在赵高的逐步诱导下,年少的胡亥经常在嬴政面前描述赵高的忠诚和勤勉,嬴政对其更加信任,开始赋予他更大的权利,让他掌管虎符和玉玺,这意味着军政大权一手抓,他成为了嬴政最为信任的人。
嬴政在平定六国后,顿生豪气,想起了当初赳赳老秦饱受欺凌的老秦国,想起了自己的父辈们一代代为大秦做出的贡献,最后终于在自己的手中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梦想,无论自己想要什么,只要说一声,就会有人将自己想要的送到自己面前,那还有什么是值得自己去追求的呢?有,那就是与天斗,追求长生不死。然而现实又是残酷的,秦朝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靠的是法制,而此时的法制不同于当今社会的法治,那时的刑法实在过于残酷而又不近人情,这种残酷的统治引起了底层人民强烈的不满,大家都希望嬴政早日去死方能大快人心,尤其是那些曾经的六国旧族,甚至在一块天降陨石上刻下了“始皇死而地分”的字样,力图恢复曾经的分封制。
公元前211年的秋天,有人装作山鬼四处造谣“今年祖龙死”,这是嬴政作为皇帝唯一害怕的事情,于是便找来一些奇人异士为自己算卦,卦象的结果是“游徙吉”,也就是今年适合迁徙,也就是通过出巡来躲避这次灾祸。于是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嬴政开始了自己的第五次出巡,随行者有李斯,赵高,胡亥等人。
这次出行的大体路线用现在的地理位置可以描述为:从湖北顺流而下到安徽浙江,再北上至山东河北,最后返京。在路过山东烟台时,嬴政又传问了曾经多少次帮他寻长生不老药的徐福,然而徐福已自知无法再欺骗下去了,否则必将遭致杀身之祸,于是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乘大船逃走了,嬴政迟迟等不来徐福的长生不老药,只好西归,然而酷暑难耐,加上心结未解,嬴政的车马走到河北省境内的沙丘时候就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了,嬴政已经明确预感到死亡终于到来了,于是将李斯和赵高二人找来,留下一道遗书,上面写着,让长子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自己速来咸阳主持丧事,潜台词已经表明了扶苏就是他的下一个继承人。
一个国家越是在权利交接的时候,越是容易发生动乱,丞相李斯深知这一点,害怕刚刚统一不久的秦国又要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于是秘不发丧,催促赵高速发诏书,让扶苏赶回咸阳,但是此时的赵高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小算盘,前文已经说过,他和蒙氏家族已经结下了死仇,并且通过胡亥已经参与了朝廷的党羽之争,而蒙氏家族又一向与扶苏交好,若此时让扶苏回来主持丧事并顺势继位,自己面对的结局恐怕将不会乐观。因此赵高决定在诏书上做手脚,他先安稳下胡亥,使胡亥觉得自己有机会成为继任者,然后去找丞相李斯,因为如此重大的事宜没有李斯的支持和参与是无法成功的。
当李斯听到赵高要立胡亥的时候大为震惊,怒斥赵高在这种时候怎能做这种亡国乱政的事情呢,然而,赵高却提出了一番新论改变了李斯的主意,赵高说你李斯本身就是一个区区小吏,这一辈子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有了今天丞相这个位置,你李斯秉持法家治国,而扶苏则主张仁政治国,你觉得你俩能脾气相投么,一旦扶苏即位,第一件事情便是拥护蒙氏为相,那个时候你李斯的处境还会有人关心吗,还会有人在意你李斯的死活吗,你李斯勤勤恳恳一辈子,到头来还要把荣华富贵和手中的权利全都交出,你真的心甘情愿吗?
这一番话犹如当头一棒打在李斯的脑袋上,是啊,我李斯本出身低微,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一切,又怎能轻易拱手让与他人,最终同意了赵高的请求,三人一起毁掉了秦始皇的遗诏,又写了一封给扶苏的信,信中呵斥扶苏在边境多年不能拓展疆域反而劳民费财,又经常上书诽谤朝廷无法回京做太子心怀怨恨,是为不孝,蒙恬身为臣子不加以规劝是为不忠,于是赐二人自裁,把兵权交给王离掌管。
忠厚仁孝的扶苏接到了使者传来的自杀信后,内心充满了绝望,父王的冷落,边境的戍守,群臣的疏远让他变得对自己的未来看不到一点希望,他对蒙恬说,父亲让儿子去死,儿子还有什么话说呢,于是拔剑自刎。蒙恬对此信深有疑虑,一向英明的嬴政怎么会突然发下这道不明不白的赐死信?蒙恬不肯自杀,决定亲自面见嬴政道清始末,他相信经过他的解释,嬴政一定后悔自己做的决定,然而此时已经为时已晚。

胡亥和赵高为了巩固自己刚刚夺得的政权,在一收到扶苏自杀的消息时,便开始大开杀戒,剪除异己,安置亲信,赵高派使者将蒙恬囚禁在了阳周,又上书胡亥说当初始皇帝就想立您为太子,但是蒙毅不答应,不如杀了此人,以绝后患。胡亥深信不疑,最终将蒙恬和蒙毅两兄弟一并处死,两位国家栋梁对秦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最终却被诬陷杀害,天下所有的百姓都替蒙氏家族伸冤。
然而不光如此,当赵高真的除掉了蒙氏家族的时候,他的心理状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赵高为了秦朝的社稷能够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然而为了政权的利益他却亲手将两位大功臣送上了黄泉之路,他的心理也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是为了秦朝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然而自己如果不采取措施以自卫的话,那么到头来走向死亡的必将是自己,而一旦最终的决定是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时候,那么此时便已经没有了放手的理由,因为现在天下人都在骂自己是个大奸臣,即使自己收手,也是百口莫辩,那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道路,那也只好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了。
此时的赵高心中已经完全没有了是与非的概念,有的只是如何拓展自己的权利,如何除掉那些所有不服自己的人,甚至已经有了想要自己当皇帝的念头。他给胡亥上书说虽然陛下已经即位,然而陛下的兄弟姐妹心里都是不服的,对陛下您都有着很深的成见,我建议您制定一个酷刑,叫株连九族,这样,朝廷中剩下的大臣便都是服从您的了,您的权利也会变得更加牢固。胡亥觉得赵高说得非常有道理,便准予了赵高自由行动不必请示的权利。
赵高接着在咸阳城开始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肆意屠杀,朝廷中那些功高权重的大臣将军几乎全被株连在内,此时朝中的大臣中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心腹之患,就是李斯。当李斯为了选择维护自己的权利时,便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的道路,当李斯发现事情突然变的不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时,他感到了一阵恐慌,直到此时,他才看出赵高的真正面目,他想要联合朝廷中的重臣最后诛杀赵高,而此时朝廷中已经没剩下几个能拿得出手的帮手了,因为不是被赵高陷害入狱,便是已经被株连九族了。
他想上书胡亥,让他提防赵高的手段,可是朝廷上下都是赵高的党羽,他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一次,李斯的心理防线因此也遭到了巨大的冲击,想不到自己鞠躬尽瘁一辈子,最后却看着赵高肆意翻江倒海而无能为力,李斯觉得自己真的是老了,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能够阻止赵高,只能眼睁睁看着赵高将一个庞大的帝国推向万丈的深渊,最后李斯的结局也是在意料之中,被赵高以谋反罪处以腰斩。
赵高终于除掉了所有的异己,他觉得自己篡位的时间到了,在一次朝廷中令人牵了一条鹿过来,对秦二世说,我有一匹宝马要献给皇上。二世哈哈大笑,说这明明是一条鹿啊。赵高一本正经地回答,这的确是一匹马,二世疑惑了,他转身问向左右前方这东西究竟是何物,然而群臣都畏惧赵高的权势,因此个个都说这是一匹马。至此赵高彻底确定了自己在朝廷的地位,逮住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胡亥杀害,召集百官准备自己即位。
然而就在赵高做好万全准备准备登基的时候,不知真的是天意还是什么,这一天竟然发生了地震,寝宫龙椅均随着地震的起伏摇摇晃晃,赵高的内心深处本来就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这天的地震使他深信这是上天在劝谏他不要即位,然而胡亥已经被杀了,赵高只好立子婴为王,子婴作为秦始皇的孙子这么多年早就将赵高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内心里恨透了赵高这个大奸臣,坚持不去即位,赵高只好亲自去请,最终被埋伏在屋内的刀斧手韩谈一刀结果了性命,并株连三族。
至此,一个曾在秦朝掀起腥风血雨的权臣赵高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