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描绘庐山的诗作中,有两首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一首前无古人,一首后无来者。它们分别出自诗词巅峰时期的唐朝和宋朝。如果非要将这两首诗要一分高下,那将是一次千年没有结论的争论。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少有所成的李白决定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去往金陵的途中初游庐山,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它以其雄奇的想象、豪放的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瀑布的经典之作。后世诗人在描绘瀑布时,往往难以超越李白的这一经典描绘。

时光来到了公元1084年,宋朝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来又辗转多地,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写下了这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其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哲理,成为了宋诗中别具一格的佳作。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突破思维的局限。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成为了后人在困境中寻求智慧和力量的精神支柱。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一首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一首揭示了人生的深刻哲理,一首出自唐诗的巅峰时期,一首出自宋词的天下。它们共同构成了庐山诗的两座高峰。它们不仅是庐山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永远闪耀着智慧和艺术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欣赏自然之美,思考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