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论语是一部什么体的著作(《论语》是如何成书的?)

时间:2024-08-01 13:30:52

孔子(公元前551至479),别称孔夫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像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周游列国图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语行事,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材料。

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是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由此可知,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后来,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们经过几度汇集而成。有人认为,其最后成书是由曾子的学生编定。实际上,先秦时期有若干种不同的《论语》存在,只不过是后来大部分已经散佚罢了。到了汉初,广开献书之路,遂有大量的史书出现,其中也有《论语》的不同版本。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坏孔子旧宅时也得到了一批古书,其中就有《论语》。后人根据各种《论语》所传之地和文字书写的不同而分别命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齐论》《鲁论》和《古论》三种。

论语碑

据《汉书·艺文志》,在汉朝时期,传授《齐论》《鲁论》的均有名师。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鲁论》,后又讲习《齐论》,于是,他把两种本子合而为一,以《鲁论》为根据进行编次,“采获所安”,号为《张侯论》。到了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照《齐论》《古论》而做了《论语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论语》。

《论语》一书称名为《论语》,有人认为是从孔安国开始的,因为王充曾说“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始曰《论语》”。大概孔安国在给《古论》各篇命名的同时,也给此书确定了《论语》的名字。但也有人提出怀疑,如杨伯峻认为不会晚于汉武帝时期,因为《礼记·坊记》中有引用《论语》的情况。只是《礼记》的具体成书时间尚无一致意见,一些问题还有待继续探讨。

礼记古籍图

至于此书为何称名为《论语》,是因为该书中记录的是孔子解说个人主张及其与弟子或他人的“论难”之语。毛亨在《诗·大雅·公刘》传中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许慎《说文解字》说解“言”字亦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解“语”字曰“论也”。段注曰:“此即毛郑说也。语者,御也。如毛说,一人辩论是非谓语;如郑说,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

春秋古籍图

《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但它决不是唯一的资料,研究孔子,不能仅仅依赖《论语》。《论语》是孔子、孔子弟子的言行录。但孔子生前的言论流传下来的绝不止此,《论语》一书所记录的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除《论语》以外,如《春秋》《左传》《国语》《孟子》《礼记》等书中也保存了孔子的不少遗言。经过孔子编订、审阅过的《诗》《书》《易》《春秋》等,也都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孔子思想,也都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

孔子圣像浮雕像

《春秋》是鲁国的历史,相传孔子曾修订过,就连孔子本人也说自己“志在《春秋》”,还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中包含了他的政治思想。

《仪礼》是叙述礼的,其中记载有人专门向孔子学习“士丧礼”等,可见孔子与《仪礼》之关系十分密切。《礼记》是对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等方面问题的探讨,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论语像

孔子与《易》的关系更为密切,据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并作了《易传》,这已经为考古材料所证实。这些材料,多是孔子关于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论述。即使他所编次的书籍,也都隐含着他的思想主张。

因此,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切忌以偏代全,要综合地、充分地占有和利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