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阜阳为什么要脱离安徽(重点发展阜阳,安徽目前难做到)

时间:2024-10-10 09:45:52

在安徽省,谁是“反差感”最明显的地级市?

若提及这个问题,那么阜阳市必然在列。

阜阳市的反差有多大?

1、拥有全省第4位的GDP,但却有全省末位的人均GDP;

2、拥有全省最多的户籍人口、第二多的常住人口,却是安徽省人口净流出最多的地级市;

3、郑阜高铁、商合杭高铁在此交汇,但阜阳并非国家级高铁枢纽。

再对比合肥、芜湖、滁州地区的经济总量与人均指标均靠前,且近些年整体增速较快的成果相比,阜阳的处境不免令人惋惜。

这让不少网友都很疑惑,安徽省为何不将阜阳市纳入重点发展的区域呢?

为什么阜阳会被人们提出来重点发展?做强阜阳的收获是什么?

阜阳是省内的人口大市,也是人口净流出最多的地级市,假设能将阜阳打造成领跑周边且在省内仅次于合肥的水平,那么阜阳的人口流出的问题就会得明显改观。

再者,阜阳最新的发展定位是中原城市群区域性副中心城市,但这只是定位,只有阜阳真正能领跑周边并进一步提升自身吸引力后,才能定位变地位,而效率最快的模式莫过于省级对阜阳做重点发展。

只从理论上说,将阜阳发展起来的确拥有重大意义,但回归到现实来看,安徽自身也知道这一层面的意义,但安徽省着实很难做到将阜阳纳入重点发展行列。

一、强省会模式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重点发展省会城市是安徽省的真实写照,也是国内不少省份的写照。

虽说经济比安徽好的省份大都是“双核发展”,但这种模式在大多数省份无法成真,起码短期内如此。安徽、河南、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等省份皆是省会城市一家独大的现状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什么这么多省份选择将省会做成一家独大?主要是在开启市场经济至今的竞争中,东部省份的发展速度整体高于其他区域,产业、资金、资本的聚集度更高,进而使得中西部省份难以招架住东部沿海省份的虹吸,所以对于内部省份,特别是安徽、河南等靠近江浙沪的省份而言先做强省会城市才能将人口、资本尽可能地留在本省。

放眼全国,强省会、省会首位度的力度加强是现阶段的主旋律,资源、人口乃至人才加速流向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等“高配”城市已成趋势,绝大部分普通地级市已经毫无竞争优势。

所以对于安徽而言,强省会战略仍需进行,贸然进行双核甚至多核发展一是会影响到合肥在省会城市中的竞争力,毕竟省会城市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远大于普通地级市;二是阜阳本就是普通地级市,省级分出资源投入至阜阳必然会带动当地的增长,但从拉高全省发展上限、抵挡东部省份虹吸的角度来看,普通地级市的能级显然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阜阳市距离长三角核心区域相对较远,不容易融入长三角,长三角优势产业也难以大规模转移至阜阳

长三角中心区虽然有27市,但公认的经济高地无疑是中心区中的核心区,其大致范围即上海、苏南、浙北地区。因客观存在的区位、距离原因,全省偏西部的阜阳一直是安徽省内远离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成员之一。

远离经济高地、产业高地,阜阳自然就不容易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或者与核心区城市深入合作,反观相对靠近核心区的滁州、宣城、马鞍山等地要比阜阳更有优势。

三、阜阳的相邻地区中没有大城市可以对接

远离长三角核心区固然影响产业发展,但如果相邻的地区中有类似于南京、苏州、合肥这样的大城市同样是个好的机遇。

假设阜阳旁边就是个大城市,那么阜阳完全可以在产业上对接该市发展,大力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例如该市的优势产业中有汽车整车制造,那么阜阳可以发展汽车零部件;该市的产业中若有半导体芯片设计、生产,阜阳则可以聚焦芯片封装与测试。

但现实是,与阜阳直接相邻的城市中并无可以对接发展的大城市,产业打造除了培育本土企业外,仍需远赴长三角核心区、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做重点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