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伞的起源,一说起源于“盖”。《古今注·舆服》:“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之后演变成平民用的伞。

二说,伞是鲁班妻子云氏发明的。春秋末年,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的妻子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最早的雨伞。

纸出现以后,人们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油纸伞在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宋时称绿油纸伞。

宋应星《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

“伞”与“盖”并非同一概念,样式、级别都有不同。“盖”的定义源于晋代,而到了唐朝,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才正式为伞定名。北魏礼佛图的皇帝仪仗基本都是盖加扇,大臣则都是伞加扇的组合居多,而且仪仗这条路线上伞到是一直保持着四方形撑开的效果。

油纸伞,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除了是挡阳遮雨,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受中国影响,日本、琉球古代婚礼上也有用到油纸伞。

油纸伞,在历代发展中,也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寓意。“油纸”与“有子”读音相近,寓意多子多福。伞骨为竹,竹报平安,寓意节节高升。伞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平安。在中国民间,传说桐油可以消灾、辟邪、驱鬼,有桐油纸伞放在家中,寓意平安吉祥。古人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包袱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即“包袱伞”,又称“保福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