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学过一篇课文叫做:生物学家童第周。
文中详细描述了他取青蛙卵的过程,以及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卓越贡献,但你不知道的是:
童第周出身于一个毫不起眼的落后小村庄;
17岁才考入中学学习,因为基础太差学习跟不上,校长曾一度勒令其退学或留级;
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和妻子也从未放弃过科研工作……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生物学家童第周。

中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
令人敬仰的“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小时候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孩子”
童第周的家庭条件并不优渥,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清贫。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在浙江省小村落的一家农户中出生了。
小时候的他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心里似乎装着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对任何他感兴趣的事情都要问清前因后果。
一次他在玩耍时,不经意间看到房檐底下的石板上有一排排的小坑,这个现象在农村很常见。但他对此感到十分好奇:
这些小石坑是从哪里来的呢?
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小坑?
之后他耐不住性子急急地向父亲请教。

幼年时期的童第周
当时父亲就语重心长的告诉他:“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
这就是幼时父亲教导童第周“水滴石穿”的道理。
从这以后,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直刻在童第周的骨子里,他获得了人生第一份宝贵的财富。
入学时是倒数第一,差点被退学
如果说“水滴石穿”让童第周学会了持之以恒,那他后来的两次“第一”就教会了他什么是“有志者,事竟成”。
第一次“第一”,是童第周在宁波效实中学成为全班倒数“第一”。这个“第一”让他非常难过,也不被老师喜欢。
但父亲的“滴水穿石”故事激励着他前进,在很多个深秋,童第周都在默默地一个人学习。
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那次被教数学的陈老师发现了。
当时她看见有个瘦弱的孩子在昏黄的路灯下认真算题,走近一看才发现是童第周。陈老师立马就关切地劝他回去休息,可童第周没走几步路又开始看起书来。
陈老师非常有感触的回忆起童第周当时的回话:“陈老师,我要抓紧时间把功课赶上去,我不要倒数第一名。”

童第周曾口述“两次第一”影响深远
终于,一直朝着自己的方向踏步的童第周,在学习上有了质的飞跃。
他期末的各科成绩达到了70分,几何这门居然得了满分100分的好成绩,让全校同学老师刮目相看。
到高三时,童第周又实现了他的第二次“第一”,不过不同于第一次,这次是他取得了全班成绩中的第一名,是真真正正的名副其实的“第一”了。
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年幼的童第周学到的第二个人生道理,这些道理支撑他完成了教授都做不了的“青蛙卵外膜剥离试验”。
那年童第周28岁时,去了比利时留学。当时他们一直在做一个实验,他们要把青蛙卵的外膜完完整整的剥掉。这个实验的难度无疑是非常大的,就连教授都没有成功过。
童第周的时间地点是自己的住所,只能用天然光代替无影灯,用陶瓷酒杯代替培养皿,用玻璃丝代替显微解剖器。
艰苦的条件下,童第周到野外采来蛙卵,进行了大量实验。最终,他超凡的耐心和细心胜利了——只有童第周敌人成功把青蛙卵外膜完整取出。

童第周28岁赴比利时留学,完成实验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古有王羲之为练书法以池洗砚,造就“墨池”;蒲松龄草亭问路,废寝忘食,才有《聊斋志异》。
今有,中国科学家童第周废寝忘食取青蛙卵。
看来,与其羡慕天才,不如时间和心力都花在事业上更重要。

童第周和同事们一起学习
其实看了童第周的故事,我们也能发现:很多孩子的毛病是不愿意花心思在学习上,不愿意努力却天天喊着辛苦。
要知道闪电不会在一个地方落下两次,机会也不会敲两次门。
应该努力的时候好好努力,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