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打春是什么意思啊(立春时节的民间风俗)

时间:2024-12-11 08:01:21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立春时节,中国民间有“迎春”“打春”“咬春”等习俗。

  • “迎春”,是在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由人扮成“春官”,在村里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说上一句春耕吉祥话,在这红红火火的鞭炮声中,行三跪九叩大礼。
  • “打春”,是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带有典型的农耕特质。春牛有纸牛和泥牛之分,扮作“春官”的人用红绿彩鞭抽打春牛三下,即为“打春牛”,寓意着人们对春天的祈盼,也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景。
  •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饼、春卷、萝卜等的习俗,既是一种迎春的仪式,也是一种美食文化。杜甫《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这里的“春盘”就是指春饼。咬春的食物还有春菜,杜甫曾写过“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的诗句,这里的春菜就是一种野菜,立春日,人们会用它和米粉做成春卷,名曰“春盘”。

古人养生讲究“天人合一”“不时不食”,顺天时而动,立春讲究吃春蔬——春盘。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据传,春盘源自汉魏的“五辛盘”,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作为凉菜食用。

到了唐代,人们开始尝试吃春饼。在明《酌中志》中曾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清人则专有《咬春诗》。不同地区“咬春”的具体食物也不相同,如闽南立春时节讲究“啃甘蔗、咬白萝卜”,北京人则在立春吃春饼。

除了吃春盘和咬春,立春还有以下习俗:

  • 躲春:躲春是民间习俗,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属相龙、兔、牛、羊、狗2024年会犯太岁,在下午3点至5点期间就不要外出,不要去人多的地方,这就是俗称的躲春。
  • 打春:打春是指在立春前夕准备黄土堆砌的耕牛,并用鞭炮抽打,用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的风俗,带有典型的农耕特质,寓意家庭幸福,来年大丰收。
  • 踏春:立春当天出门散步、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以此来表示对春天的向往和重视,也期待新一年身体健康,万事顺利。
  • 贴宜春字画: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 春社: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

打春的风俗最早起源于周朝,在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等到郊外迎春、祭祀,后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旧时府县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门前,立春日时用红绿鞭抽打,以祈祷丰年,以此俗称立春又为打春。唐宋时,是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明清之后,有食青菜、迎土牛、喝春茶等习俗。

咬春的寓意主要有以下几点:

  • 迎接春天:咬春是迎接春天到来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吃一些春季特色食物来感受春天的气息。
  • 祈求健康:在一些地方,咬春还被认为可以祈求健康和长寿。春菜通常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因此吃春菜也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
  • 庆祝丰收:春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咬春也可以被视为庆祝丰收的一种方式。人们希望通过吃春菜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好运。

咬春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习俗,它不仅是人们迎接春天的一种方式,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丰收和幸福的美好祝愿。

立春到,万物生,愿朋友们的生活也如这春天一般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和希望。祝福你立春快乐,心情愉悦,身体健康!立春到,春风来,愿你的生活如春天般温暖,心情如春花般灿烂。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成,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