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烛开头的成语是什么(“烛影斧声”还是“金匮之盟”?)

时间:2024-09-16 09:00:54

我们用“烛影斧声”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可告人的阴谋、难以说清的事情、扑朔迷离的谜案。这个成语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

“烛影斧声”出自于北宋皈依佛家的文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讲述的是,976年10月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雪,宋太祖赵匡胤,急召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宫议事。赵匡胤屏退左右,与赵光义酌酒对饮。宋太祖的近侍宦官宫妾们,远远的只看见烛光下的影子,赵光义起身,好像在躲避什么,有不胜酒力的感觉。酒喝完,已是三更时分,雪已经下了数寸之深。又听见赵匡胤手持柱斧除雪戳地的声音,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然后宋太祖解衣睡去,鼾声如雷。这夜,赵光义也留宿在禁宫内。五更时分,宦官发现宋太祖赵匡胤已经驾崩。赵光义受遗诏,就在宋太祖的灵柩前即位。天亮后赵光义在大堂登基。大臣瞻仰赵匡胤仪容时,却见他脸色温润,好像刚刚洗过一样。

(烛影)


文莹《续湘山野录》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翟懓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莹然如出汤沐。

这个记载,对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含糊隐约,语焉不详,闪烁其词,似乎隐隐约约在暗示什么。后世通过这段记载,有很多人怀疑宋太祖不是自然病故,而是其弟赵光义为了皇帝之位,谋害了宋太祖。烛影斧声,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可能是赵光义酒中下毒,宋太祖中毒后虚弱无力,拿起柱斧反抗挣扎,然后大呼“你做的好事!”

(宋太祖画像)


因为这个记载,让人生出很多疑点。宋太祖为什么深夜召见其弟赵光义?赵光义中途起身躲避什么?宋太祖说的“好做”究竟是什么意思?(一说“好自为之”的意思;一说“你做的好事”的意思;一说“把我们的基业好好做下去”的意思)。总之,各说一词,谜团重重,因而,赵匡胤的死因成了千古之谜。

《湘山野录》是民间野史,这段记载是关于赵匡胤驾崩之前最详细的记载。在正史中,对于宋太祖的死,记载非常简单。《宋史·太祖本纪》是这样记载的:“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没有描述任何经过。

(《宋史》)


而司马光所写的《涞水记闻》是这样记载的: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在司马光的记述里,宋太祖之死非常简单,就是在夜晚四更已经去世了,之前没有召见任何人,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烛影斧声的故事。宋太祖死后,宋皇后派人去找秦王赵德芳入宫。但是,内侍早就知道宋太祖是要传位给晋王赵光义的,所以内侍没有去找秦王赵德芳,而是直接去找了晋王赵光义。赵光义知道后,惊慌失措,犹豫不敢去,说要与家人商量商量。内侍提醒他说:“如果时间再拖久一点,这个皇位恐怕就是别人的了。”他们一行进了宫,宋皇后问:“是不是秦王赵德芳来了?”内侍说:“是晋王来了。”宋皇后见到晋王,大惊失色,立即称呼“官家”,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官家了。”(“官家”就是“皇上”的意思) 赵光义流泪道:“不要担忧,我们共富贵。”

司马光的这个记载,为赵光义提供了不在场的证明,也就是说,在宋太祖驾崩之前,并没有召见赵光义饮酒议事,赵光义对宋太祖驾崩一事并不知情。因而,明显是说,不是赵光义谋害了宋太祖。

到了南宋时期,李焘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虽将文莹描述的宋太祖之死的故事记载于书中,但也通过史料和常理分析判断,认为文莹是“得之传闻”,有“谬误”。也就是说,在南宋时期,史学家就认为“烛影斧声”是虚构的故事,不存在弑兄篡位的事情。

到了明代,陈邦瞻编撰的《宋史纪事本末》又是这样记载宋太祖之死的: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在明人的描述里,似乎“烛影斧声”的故事又成了事实,而且在明清时期,好多民间演义小说也把“烛影斧声”的故事进一步渲染,以至于宋太祖被赵光义谋害致死的说法在民间非常流行。

那么,到底哪个是真实的历史,宋太祖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在司马光的记载中,有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内侍早就知道宋太祖要传位于晋王赵光义?而不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传位给其儿子?传位弟弟赵光义是有圣命在先,还是内侍假传圣旨?

这就要说另一个“金匮之盟”的记载了。在《宋史》记载里,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之前,嘱咐赵匡胤,其位由他弟弟赵光义接任,兄终弟及,并将这个嘱托达成一个契约,契约装入金匮,由近侍宫人保管,所以称为“金匮之盟”。

(金盒子)


在《宋史·杜太后传》里是这样面记叙的:

建隆二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按照这个记载,赵光义继位就是合法合理的了,因而也就没必要弑兄篡位,所以宋太祖在临终前召见赵光义,发生“烛影斧声”的故事也就是虚构的了。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大孝子,母亲杜太后在晚年生病的时候,他整天伺候左右。而关于“金匮之盟”的记载,是见于正史的。而且逻辑严密,令人信服。杜太后问赵匡胤:“你为什么能够当皇帝?”赵匡胤说:“是祖先和太后积德。” 太后说:“不然,你之所以能够当皇帝,正在于周世宗死后,传位于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假如周氏传位于成年之人,你怎么能拥有天下?所以你死后应该让你的弟弟来继位,有治国能力的成年人继位,是国家之福。”赵匡胤叩头答应,听从了母亲的教诲。所以金匮之盟一事,是由杜太后提出,赵匡胤允诺,由宰相赵普写成文书装入金匮,赵光义等多人在场见证的事实。

按照杜太后的高瞻远瞩,她认为不一定非要恪守嫡长子继承制,非要把皇位传给不成年的幼子,这样很可能重蹈周氏覆辙,而传位给有经验有能力的弟弟,才能够保证赵家基业顺利传承。

那么,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就有了“烛影斧声”,弟弟谋杀的猜测,和“金匮之盟”,事先有契约自然传位,他是自然病死的两种说法。究竟哪个说法更靠谱一点?

笔者以为,“金匮之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原因如下:

其一,宋太祖赵匡胤不是长期卧病在床,逐渐病死,他是突然驾崩的。赵匡胤临终之际,皇后急令宦官召见他的儿子赵德芳入宫,按理说宦官只有听从的份,但是宦官说关于继位之事早有约定,因而宦官直接召来的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宦官在关于国家传承的大事上,敢于违抗皇后之命,说明他是依命行事,他不敢违抗太后圣命。

其二,文莹只记载了“烛影斧声”的事情,并没有明说赵光义杀害了宋太祖,人们只是臆想猜测,怀疑是赵光义弑兄篡位。而且这种怀疑也存在很多漏洞:1.赵光义深夜入宫是赵匡胤召见而来的,要是他想弑兄篡位,应该是主动进宫杀人。2.假设是赵光义杀害了宋太祖,无论他是以何种方式杀害了宋太祖,拿斧砍,或下毒,那第二天宋太祖就不可能脸色温润了。3.若赵光义真是杀兄继位,既然民间都知道了,赵匡胤的儿子岂能不知?最有希望接替皇位的赵德芳,还有赵德昭因为宋太宗赵光义的一句话就自杀,说明赵匡胤的儿子们不是窝囊废,他们岂能容忍杀父之仇?

其三,虽然嫡长子继承制很严格,但自后梁起,就没有册封过皇太子,五代有个默认的设定,继承人亲王尹京,晋王赵光义作为开封府尹可以说是准皇位继承人,之后的宋真宗、宋钦宗即位前也是开封府尹。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在这段历史时期并不是金科铁律,弟弟赵光义之前就已被认定为皇位继承人。

很多人之所以相信“烛影斧声”的故事,怀疑宋太祖被弟弟谋杀,原因在于:

其一,在于宋太祖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传位给儿子就暴毙而亡,而是传位给弟弟,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其二,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做了一些极不光彩的事,用人多疑,对宗亲和赵匡胤的后人很不好,私生活糜烂,为了霸占小周后,处死南唐皇帝。据史书记载,后蜀孟昶、南唐李煜、吴越王钱俶,均是被宋太宗毒死。他的为人处事,很容易让人怀疑他是心狠手辣之人,弑兄篡位之事也很有可能干得出来;

其三,所谓的“金匮之盟”也经不起推敲,有人怀疑是伪造的。因为在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他的次子燕王赵德昭已经25岁了,可不是年幼不懂事的小儿。因而太后让把皇位传给成年之人,那为什么不传给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而是传位给其弟弟赵光义?

另有学者研究,赵宋家族的遗传病也不可忽视,宋太祖很有可能是暴病而亡。但不论如何,弟弟赵光义继位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的。宋太祖的意外死亡,最大的受益者赵光义,难免让人生疑。

不管历史如何记载,民间如何争议,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和其弟弟赵光义的继位,确实是难以说清的历史谜案。历史就是这样,立场不同,角度不同,看出的真相也就不同。有人说什么“揭秘真相”,其实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历史经过千百年之后,太多的人和事已经烟消云散了,好多事情已经难以说清了,即便是搜集文献资料,也往往真假难辨,因为里面有演绎的成分。我们只能选择相信正史,不要太过相信野史传闻,太过夸张、离奇、狗血的故事,往往是为了吸引眼球而编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