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行当
在艺术形态上,蒲剧沿用清末形成的生、旦、净、丑四大行的行当体制,而实际分工要细得多。
生角分须生、小生两大类,须生一般兼演老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剧三代名须生的代表是阎逢春、张庆奎、王天明、张保、宋东元、刘望义、张尚礼、陈章管、郭泽民、张巨等。小生又分为文生、武生、娃娃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筱月来、贾悦法、曹锁元、解洪平、董巨虎、苏俊祥、亓建生、王艺华、马建义、雷俊生、李晓芳等。其中多数演员文武兼备,有的则以文戏见长。
旦角分为小旦和正旦两大类。小旦还可分为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秀兰、梁慧芳、田迎春、武俊英、景雪变、任跟心、崔彩彩、吉有芳等是小旦行当的代表。正旦又称青衣,一般兼演老旦,也有的专演老旦。筱媛娜、裴青莲、杨翠花、李琴娥、秦翠兰、朱秀英、张秀芳、李爱玲、田娥等优秀青衣,均在观众中享有一定声誉。
须生、正旦、小生、小旦被称为剧团“四柱”。多数剧团都配备“双梁双柱”,行当齐全,阵容整齐,各类剧目均能上演。
净角俗称花脸,分为大净、二净。大净俗称大花脸,多演官宦、绅士之类角色。二净也称武净、二花脸,多演武将和草莽英雄之类的人物,其代表人物为二净杨老六、杨虎山、张有才、耿燕学、卫金玉、薛小明等。大净主要有武兴栋、张大发、范俊全、薛虹等。
还有界于须生与二净之间的“红净”角色,如关公、艾谦、赵匡胤等,有由须生扮演,有由二净扮演,视演员演技而定。
丑角也叫三花脸,多扮演诙谐幽默、插科打诨或奸诈狡猾的人物。吕庚仁(晋南丑)、李心海、寺堡丑、吴永胜、赵灵喜、王民孝、耿典吉、兰敬生、程小荣等,都是观众喜爱的名丑。
各剧团挑班头牌演员的确定,主要以艺术成就和在观众中的声誉而决定。过去有“一旦挑八角”之说,如王秀兰、裴青莲、武俊英、景雪变等。也有以须生、小生、净角作为头牌演员,如阎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王天明等。但很少有丑角挑班,“三花脸挑班,剧团散摊”的谚语,使丑行受到了一定限制。
蒲剧剧目
蒲剧剧目极为丰富,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涉猎题材十分广泛。在以前,艺人间素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之说。1963年,晋南蒲剧院资料室统计为1364个;1989年《蒲州梆子剧目辞典》收录剧目1400多个。实际上,蒲剧剧目远不止此数。
蒲剧剧目来源有三:一是传统剧目;二是移植改编;三是创作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剧剧目实行“三并举”,即“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创作现代戏”,使剧目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历史上,蒲剧曾有西路和南路之分。南路剧词文雅,唱腔简短,以“上八本、中八本、下八本”二十四本戏驰名剧坛;西路戏表演火爆,常有酣畅淋漓、生动感人的大段唱腔和精彩绝活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南两路蒲剧艺术互相渗透融合,风格渐趋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刊印的蒲剧剧本主要有:《山西地方戏汇编》刊载剧本34个;运城行署文化局《蒲剧传统剧本选》刊出剧本29个;临汾三晋文化研究会编印《蒲州梆子传统剧本汇编》20集计197个:《河东优秀剧作选》收录剧本14个、表列剧目114个;《河东50年文学艺术优秀作品选·戏剧卷》收录剧本15个、表列剧目72个;《蒲州梆子志》收录剧目词条366个;剧作家行乐贤、韩树荆、吕永安、任国成、杨焕育、张大魅、王思恭、申大局等先后出版了个人剧作选。此外,还有大量剧本出版了单行本,为充实剧目作出了重要贡献。
蒲剧剧目的特点主要有三:
一是富于表现力。既擅长表演忠臣义士沙场征战、激烈火爆的忠奸戏、战争戏(如《薛刚反朝》《金沙滩》等),也适于表现悲欢离合、柔肠百转的情感戏,(如《西厢记》《意中缘》等),还可以表演生活情趣浓郁的喜剧。悲剧、正剧、喜剧均能适应。
二是擅长“绝活”表演。如纸幡功、担子功、翅子功、翎子功、稍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水袖功、跷子功等,极大提高了剧目的艺术观赏性。这些戏因绝活而传世,可谓以戏保人。
三是好演员与好剧本相辅相成。蒲剧史上群星灿烂,各领一代风骚,得益于不同时期大批优秀剧作家辛勤劳动,量体裁衣。二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这些戏因演员而流传,可谓以人保戏。